热门关键字: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壁上云山枕上诗-文人画大师王伯敏

来源:默闻轩艺苑 作者:陆一飞 时间:2022-08-27 点击: 491

  中国文人画一代宗师王伯敏前辈,年正九十,是中国美术学院资深教授、美术学博士生导师。是我国著名的美术史学家和山水画大家。
  王伯敏1924年生于浙江台州,1947年毕业于上海美专,受业于国画大师黄宾虹,又是徐悲鸿的研究生。
  “继晷焚膏九十春,不描皮相画精神。丹青画史黄金屋,禅墨文心翰楮魂!”王伯敏先生通过自己一生的修为和努力,为这个时代创造了丰硕的文化成果。继承和发展始终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课题,王伯敏先生一生治史,系统地对美术史和绘画理论的研究和整理,出版千万字的著述、专史,这是王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上作的贡献。以学术研究成果来指导和运用于绘画实践,挥洒自在,独步画坛,并且在晚年突然发出耀眼的光芒,开创了中国文人画在这个时代的新格局,所以说王伯敏先生的绘画史研究和绘画创作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二大贡献,成功地解决了继承和发展二大文化核心问题。王先生的绘画实践成为中国画家“理”和“行”完美结合的实证和典范。
  王伯敏先生出经入史,著作宏富,以中国美术史研究独步当世,为学林公推巨擘。他是二十世纪下半叶我国美术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和杰出的带头人, 1992年国务院颁奖,表彰王伯敏“为发展我国文化事业作出突出贡献”,2009年荣获国家美术最高奖——首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2011年荣任中国国家画院院士,被誉为“画史通儒”、“七史罕人”,是当代学术界公认的中国美术史研究第一人。
  2013年夏秋,为祝贺王伯敏先生90寿诞,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等单位隆重举办《人文正脉——王伯敏书画展》和《画史南山——王伯敏九十日课展》,通过这些展览,在一篇篇手稿、一笔笔字迹、一幅幅画作后面大家看到的是王先生肩上所负的历史使命感和学术智慧。而后在中国美术学院举办的《画史南山——王伯敏九十日课展》学术研讨会上,大家对王先生的学术高度、治学方法作了充分的推崇和肯定,在这里我想侧重谈谈对作为文人画大师的王伯敏先生绘画理解和王先生晚年作品的禅意之美,向各位专家、贤者请教。
  优秀的中国文人画,应是画者见地、功夫和境界的一合相。文人画是中国艺术的灵魂所在,中国文化不可言传的思想、精神都可以在文人画的笔墨境界里得以体现。艺术家的思想深度和修养程度决定了作品的境界和品格。作为积学大儒、艺术大师的王伯敏先生,对传统绘画技法和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梳理,结合对历代山水画的研究总结,着眼传统山水画在章法、空间、透视处理、墨法、水法等特点,发表了一系列精辟的见解,如专著《中国画的构图》,并提出著名的“七观法”理论,即步步看、面面观、专一看、推远看、拉近看、取移视、合六远,并著文阐述。“七观法”被列入《中国美术辞典》。进而提出了适合中国山水画表现的“六远”理论:高远、深远、平远、阔远、迷远和幽远这六种具有独特艺术性的山水画透视法。
  历史上对中国画的笔法、墨法都早有系统论述,却很少有人关注到用水的方法。王先生对绘画创作中至关重要的用水理论联系自己的绘画实践,对山水画技法中用水之法作了规律性的认识和总结,提出中国画的“水法”理论,即“水调墨、水带墨、水破墨、墨破水、水破色、渍水、泼水、凝水、铺水”九种,绘画界称为“水法九种”。对绘画界产生深远影响,并在自己的绘画实践中身体力行。万物依水而活,水能润含万物,水法的运用,使王伯敏先生的山水画“润含春雨”、“元气淋漓”。凝水法使画面“一钱老松烟”之上罩上一层冰清玉洁般的“凝度”,晶莹剔透,出现玉质感。辅水之名起自黄宾虹,而辅水之用早在元、明作品中即可见到,以黄宾虹老人运用至极致,至当代则由王伯敏先生重视并得以妙用,在画面必要处辅施以水,以水为墨,任意运化,使画面出现奇妙的层次,画面因辅水而生动调和。“淡若无”,其真空妙有处,即是诗境。用水之法,使画家的心声和诗情画意化为一境,水墨交融,墨彩淋漓,并使画面虚实相融,和谐统一,充满灵性之美。
  黄宾虹先生多次提到古人笔法五要:平、留、圆、重、变。平则如锥画沙,沉着稳健,运笔时力透纸背,意在笔先,气往上提,笔往下沉,线提得起,凝得住,画者精气神全聚于此。留即屋漏痕,凝炼生动,笔能留得住,便有盘旋蜿蜒之姿,即篆籀之气。圆则使转有度,行云流水。重则如高空坠石,不轻不飘,其重在骨,骨重则神清。变则八面出锋,规矩从心而变幻莫测。这是中国书法和绘画的心法所在,对应王伯敏先生的用笔一一得到应证。观王先生挥毫,如运太阿之剑,百炼钢而绕指柔。
  伯敏先生有诗句:“笔法千年绕指柔,而今墨法独悠悠。”其用墨法直接黄宾虹,层层积染,苍润华滋。王先生有长期养墨的习惯,以脱胶松烟古墨加以调养,用时宿墨剔亮有凝度,点、线富有立体感,草木微茫处似有微微堆起的质感,一点如漆,犹如“凝霜”。
  王伯敏先生的绘画不仅在墨法、水法、构图上匠心独运,对于色彩也作了长期的研究和关注,四十年代入上海美专学习油画的经历使他兼具中西视觉审美的包容,比一般传统画家对色彩的感受更为敏感和丰富。加之长期对敦煌壁画及色变的研究,使其用色方法更加直接和大胆,很多情况下以原色直接上色,剔透干净,不假刻意设计和思索,而以巧妙用笔之法表现用色的丰富变化。计白当黑,空间处理上安排巧妙,把空白当画面在处理,江天一色,尽得妙境。烟云飘没处起、承、转、合明明白白却又不露痕迹。实中虚,虚中实,特别注重空间意境之美,这是伯敏先生绘画特色的又一着眼点。画幅不论盈丈咫尺,读来都有完整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读画即是读诗。
  分明在笔,融洽在墨。王伯敏先生的用笔、用墨、用彩、用水无不以“见笔”为究竟处,见笔即行笔之迹,须了了分明,用笔处笔笔有来路,笔笔有去脉,“见笔”二字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关键处。读书为养性,行路可明理,入理而明,明而行,行而证,证而悟,悟而化,王伯敏教授以理论研究的成果来指导绘画实践,使理论在绘画实践中得到印证和发展。理论先行,又能在实践中脚踏实地地得以启用和落实。
  明末董其昌提倡以禅宗“南顿北渐”相喻中国绘画,文人画一向来被看作中国绘画的正统和艺术高峰的标志,“畅神达意”、“写心”一直是历代文人画家的精神追求,文人画重内涵、重才情、重品格、重学养、重风骨,追求意在笔先,追求画中有诗意,追求诗性和诗心,追求不似之似,追求神采,追求境界,追求超越,追求灵性之美,追求绘画表现不拘一格,有法而无法,无法而生至法,追求画家的性情、意趣、思想情操自然而发,追求自然率真之美,追求心灵解脱和流露,自由自在中以书画来表达内心的真如世界。作品以可靠的笔墨为依据,以抒写心声为归旨,以表达内美为本怀,以空性、禅境为究竟。纵观王伯敏先生的绘画实践,妙法自然,积健而行,发于心,合于道,这正是印合了中国文人画的精神特征。王先生在1959年著《谈“文人画”的特点》一文,在五十多年前对“文人画”提出了宏观的论述,并用一生的研究和实践来加以映证。王先生曾说过:“我是为理想而作画,为自己的追求而绘写。”这分明是以写江山之真而寄托自己的本心。“挥毫重磊落,山水有清音。”这是王伯敏先生绘画的写照,深邃的思想、广博的学识、高格的情怀、长期的修养、加之明理见性后炉火纯青的笔墨表现手法使书卷之气、优雅之韵纵贯其作品,以中正、磊落之笔出万里江山清妙之音。天韵悠悠,思接千载,直接体现着中国文人画的大雅境界,开创了当代文人画的至美新境。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可以用“正、清、和、雅”四字来表达,这是人文正脉、是中华文化民族性的核心价值观所在,而王伯老的学问、绘画艺术和一生修为正是这四个字的写照。王老自谦“画画是我读书余事”。“读书倦了画云山,落墨灯前不令闲”,诚然如此,王先生毕生大量的时间精力在著述和研究,提笔作画是老人的休息状态,放松精神的一种方式,没有压力不具任务,自由自在把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淋漓尽致地在笔下流淌和表达。长期的人文涵养,造就自由的身心如不系之舟,使“随类赋彩”、“应物象形”、“无心点染”成为可能。
  殊胜的因缘使我有幸追随、亲近、从学王伯敏先生二十余年,亲见了敏翁创作生涯中这一重要阶段绘画的变迁。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处,作为一代宗师的黄宾虹先生之绘画也是以八十岁前后作为分水岭的,伯敏先生在八十岁之前的绘画风格以气韵生动、逸笔洒脱为特点。笔者观察,以2003年岁次癸未为界,在伯敏先生八十岁生日的前后突然透现了令人振奋的消息,那个阶段的作品真力弥满,沉雄内美之境与先前所作判若两人,逾加浑厚华滋、气象万千,作品的气局更加完整,如春风大雅般的恢宏和饱满,朴茂苍芒中内蕴着勃然的生机和力量,稚拙天真中尽现骨法用笔,色彩也更斑澜迷离,耐人寻味,并且进入了一个热情创作的高产阶段。此时的画作用水、用色、用墨、章法构图都更加大胆和洒脱,大有不破不立之势!至此大家内心清楚地知觉到,王伯敏先生逐渐进入了通会之际、心手双畅的变法之境,进入了一次重要的飞跃。这是大家期盼已久的状态,在八十岁这个美妙的时刻终于如期而至。在这之前的2001年,老人七十八岁时写过《论画七绝二十首》,专论山水画水墨之神化,早早地为这一时刻埋下了伏笔。而2003年《随物婉转,与心徘徊》一文,专论中国山水画的空间处理,提出对空灵、空妙、空疏美的赏识,并创造性的提出“精神空间”一词。
  身安而道隆。日月逾迈,舒展襟袍,历代大师毕生追求的纵意所如、衰年变法的迹象正在伯敏先生笔下有意无意间真情流淌。中华文明自汉唐以来的中正至大、君子堂堂之气,需要一种更有力的承载,大道日往,凛然不阿,如洪钟大吕一般,成为这个民族的审美标准和精神高度。这个时代,需要建立符合时代精神的文化标杆,需要建立符合这个时代审美标准和审美高度。这个时代,是“竞走的时代”,是中国传统绘画寻找丈人,呼唤大师的时代。
  八十初度后,王老曾一度远离了人们的视线,较长时间移居桐庐,在富春江畔筑庐山居,静心晚学中守拙养和。“岁尽挥毫云漠漠,更深治史月弯弯……” 进一步深入研究学术的同时对绘画创作再次进入深层次的探究和实践,在大耄之年,默默地锤炼着自己的画风。如历史上许多大成就者一样,进入清、定的状态,浑然无迹,又历历清明,以大智慧、大承担和大勇气去演绎和完成历史的使命。高高山顶立,关注气局境象的宏观把握和提升,又入深深海底行,在细微处、微妙处步步深入和妙化,一笔一境界,一画一境界,一日一境界……  不断勇敢地舍弃故我,不断直面超越,没有丝毫的犹豫。2011年9月20日老人惠我的一封长信中又一次提到了自况:一个读书人,不能不读书,不煮茶、不看山、不听琴、不惜阴……并提到“画室参禅”“不空而空”……“入甚深般若”、“妙入楞伽”、“星月入禅”……通过当时这些书法作品我们似乎窥测到那个阶段的一点消息。
  历代文人画大家如王维、苏东坡、赵孟頫、董其昌等等都有亲近佛法并与方外高僧交游的事迹,王伯敏先生与禅门泰斗净慧长老之间的交往和风雅吟咏成为当代文苑佳话。二位虽未谋面,但之间信息传递鸿雁往来一直不断。敏翁夫子学问之余有煮茶夜坐的习惯,他的夜坐即如禅定,老人的许多奇思妙想就是在茶罢夜坐中思如泉涌的。2012年的谷雨前后,王老身心舒畅,时有吟咏,在谷雨茶会《谷雨茶吟》之后,咏得一首《壬辰谷雨茶罢入梦乡——怀净慧上人诗》:
                                      澄怀极目千山雪,
                                      恣意青空亦道场。
                                      最羡上人琴作枕,
                                      梦中闻得白荷香。
  手书稿交由我递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虚云老和尚得法弟子、“生活禅”导师净慧大禅师。净慧老和尚收到王老写给他的这首诗后欣喜之余,当天即有《奉和王伯敏先生赐韵诗一首》:
                                      梦里常怀叩半唐,
                                      烟霞处处古佛场。
                                      遥瞻北斗诗书画,
                                      落笔灯前万里香。
  和诗由禅宗祖庭四祖正觉禅寺崇谛当家师传递给我,当天下午老和尚诗兴又来又有《再读伯敏夫子诗又一首》:
                                      茶罢维摩入梦乡,
                                      半唐斋里倚禅床。
                                      新诗一曲来天外,
                                      水阔山遥翰墨香。
  其中净老以维摩大士比拟王伯敏先生的修为和德行,“半唐斋”是王老的书斋,这位禅宗大德字里行间表达了对伯敏夫子的尊崇和对老人“诗、书、画”三绝的由衷赞叹。净老二首和诗均已编入诗集《经窗禅韵》。之前王老曾手书“无上智坚固”令我转奉净公老和尚。并在2010年春手书生活禅核心思想“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由长子王大川先生一行捧至黄梅,当面奉赠净公,明确表示对净老提倡“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的生活禅理念的肯定和赞赏。净慧长老在重印明代版本《三十二相普门品经》和《八大人觉经》时,又专请王老题写书名。2012年冬季四祖寺禅七起七前,王老又以九十高龄手书《父母恩重难报经》令我面呈净老,并有亲笔书信和净老请问佛法,净老也以新著《守望良心》题名相赠尊称王老为“伯敏教授尊长者”并相约来年春暖花开时要专程来西湖为王老贺寿……重重般若味,在南山北斗之间传递着。
  2013年4月20日禅门一代宗师净慧长老示寂,人天眼灭,苦海舟沉。王老闻讯非常悲伤,在身体欠和的状况下写了挽联和四首挽诗,其文如下:
                                        净慧大和尚千古
                               讲坛弘法激扬天下人协力造化
                               蒲团夜坐心随太古云悠然八荒
                                                   癸巳夏至王伯敏勒石

                                        悼黄梅法师圆寂
                               癸巳四月二十日高僧去极乐世界
                                              一、
                                      神州水碧天方淡,
                                      淡及黄梅鼓石蛙。
                                      斯时法门悲寂寞,
                                      可明寺里一杯茶。
                                              二、
                                      天地无声胜有声,
                                      经藏千卷白云封。
                                      维摩得疾今何在,
                                      鄂北峰头丈二峰。
                                              三、
                                      半唐屋角独支颐,
                                      似见虎头落泪时。
                                      一笔一禅图一卷,
                                      浮境陈纸墨华滋。
                                              四、
                                      大师赠偈贵在真,
                                      内有畅神亦悲吟。
                                      供果盘中爱国篇,
                                      报恩日日喜逢春。
  四首悼诗刊登于《黄梅禅》纪念净慧大师专刊,是二位大师诗兴和友谊的表证。邢台大开元寺的修复凝结了净慧长老七年心血,2013年初秋,明憨大和尚升座前夕,伯敏老人又抱病为大开元寺题写“开元楼”匾额。
  近年来王伯敏先生非常关注禅画研究,并多次关注当代禅画大师圆霖老和尚的禅墨作品,看到圆公作品禅意妙境,非常赞叹,有“画到青空空即色,丛林坐寂砚生潮。”等评语并亲笔为在编的圆霖法师书画集题词写序,明确提到艺术审美的三个层次:能、妙、禅境。直接把禅意境界提到艺术审美的最高层面。对绘画作品禅境的肯定并在自己的书画诗文中反复表达,如八十七岁山水作品《无尽藏》题写《大方广佛华严经》句子“如风游虚空,所行无障碍。”及多次书写《般若心经》等经文后题记的心得,把亲近佛法落实在心地功夫上,化成了真修和妙用。可以看到王老老年审美思想的升华和内心的归处,这是王老作为当世文人画代表的超越处。
  山水造化,天地文章。重新回到西子湖畔的王伯敏先生,挥毫濡笔,一任自然,顷刻间水墨氤氲,弥久弥新。老人依然那么宁静,那么含蓄,平淡天真中又是那么肯定。花落枝头,水到渠成,这时候他的笔下是纯净透明的,因为他的心是清澈无染的。当人们再次看到他的作品时,惊呼称这位老人:“笔墨出神入化!”化是修和养的结果,化是参和悟的结果,化即是融会贯通,即是不着前境,即是与古为新,即是凤凰涅槃!
  繁华落尽后的画面,平平淡淡。没骨画山,云水渺渺。“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画为心化,画已是老人精神世界的写照,笔下流淌的无声诗,是心的声音,是大美之境,坦坦荡荡,不遮不掩,是真性真心对这个世界的交代。
  此时此刻的王伯敏老人,岁月在染白着他的双鬓,双耳虽已失聪,眼神却还是那么睿智,那么慈祥。在晚晴的岁月中,读书、吟诗、煮茶、看月、研砚、铺水……一切那么从容,一切那么淡定。
  “吾道心存拙,不求小巧荣”从大量存世的作品可以看到王伯敏先生是八十岁前后进入绘画艺术的高峰期的,并且经历了八十至九十岁十年间一次次的变法而凤凰涅槃日臻化境的。八十岁至八十六岁、八十七岁的作品以浑厚朴拙为表现,而近一两年的作品更是向上一着,淡定自在中了无挂碍,透露出疏松空灵的禅境之美。尤以八十九岁壬辰年作品,“松、净、空”中尽得风流。画为心声,画是心的外化,王老晚年绘画的灿烂、纯度和高度来自于他内心世界的宁静和从容,来自于他内心世界的宽广和高度,来自于他的身心合一。
  王伯敏先生的画展《人文正脉》和《画史南山九十日课展》,是老人在九十岁时将自己的实修实证向世人后学的和盘托出和真心告白,希望的是将中华文化将人文正脉代代相传,2013年11月深秋,王老又有“人文俱进”的题辞,这是这位可敬的文化老人的深心所在。
  王伯敏先生抱着一颗真心,守着一颗文心,坚守中华文化的民族性道路。他的修身、养志、治学、创作之路,对中国文化的修学者具有典型性和示范作用。“画史南山、丹青北斗”,王老的美术史学成就和绘画成就,足以证明伯敏先生修学的见地、功夫和方法,是一条可以走得通的康庄大道,以他自身的实践,为文化学人提供了走向成功的可能。王老的一生,是人文精神贯注的一生,是人文正脉传承的一生,王老身上承载了太多重要的文化元素和信息,因此,研究王伯敏先生,解读王伯敏先生意义重大。

                                                                                       门人   陆一飞
                                                                             癸巳中秋,天心月圆之时于润庐

  “半唐斋里人长乐,书剑长随落日斜”。2013年12月29日夜晚,中国美术史学泰斗、中华人文正脉的集大成者、中国文人画一代宗师王伯敏先生在杭州安祥辞世。离世之前十天,老人在半唐斋里还乘兴泼写了一幅花青山水,通透明净,如琉璃世界。

                                                                                     2014年元月3日又记
                                                                                  声声佛号中为伯敏夫子送行



01.jpg

 作者简介:

  陆一飞,1971年元月生于上海松江,中国当代书画篆刻家,斋号润庐、东清楼、广微草堂·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师从国画大师陆抑非教授,得其亲授,为陆老晚年亲授关门弟子。
  从学中国美术史学泰斗、中国文人画领袖王伯敏教授和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陈振濂教授。沙孟海、陆俨少、郭仲选、程十发、刘江诸前辈大师先后均有请益。并从当代禅门泰斗、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长老习禅。现为中国国际茶文化书画院秘书长、院务委员会副主任。[1]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及杭州市人大常委员会。浙江省书法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望湖印社社长、庚辰书会执事、中国国画家协会会员。
  主攻书画籇刻创作及“文人画”、“禅画”理论研究。负责2008年纪念陆抑非先生百年诞辰系列活动,任《陆抑非精品集》大型画册编委及陆抑非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任2009年陈振濂教授中国美术馆书法大展策划人及《意义追寻一陈振濂书法大展作品集》编委,2010年《大墨纵横—陈振濂榜书巨制作品集》编委,2011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名师课稿—陆抑非系列丛书》副主编。主编《中国国际茶文化书画院作品集》、《中国国际茶文化书画院书画作品丛书》、《王尚德书法艺术》、在编《王伯敏画集》、《圆霖大师书画集》、《陆抑非书画集》等大型书画专集。

  创建法华书院、同道堂文化机构,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传承和弘扬为宗旨,积极参与国家文化项目。个人作品多次参加西泠印社等国内外大型书画艺术展览,作品为中南海、北京人民大会堂及浙江省人民大会堂收藏陈列。


  2005年文化部授予“当代百名书画艺术英才”荣誉并应邀在国家博物馆、中国国家画院参加大展。工山水花鸟。擅长书法,精于篆刻,作品重古典,重气韵,华彩灼灼,朴茂古丽,王伯敏先生评其作品“有君子之风”,世纪老人冰心曾以“丹青报国”四字提赠嘉勉。作品《春山不老图》、《菏泽春风》、《篆书屏》为中南海收藏并陈列,系列作品由浙江省人民大会堂收藏,作品多次参加历届全国美术、书法展、中日书法联展、中韩书画展、西泠印社国际书法、绘画、篆刻展;入编《当代国画家辞典》、《当代篆刻家辞典》、《西泠印社国际书法篆刻展作品集》、《西泠印社国际艺术节中国画大展卷》、《书法卷》、《篆刻卷》、《中南海藏画选》。2004年 获中国当代艺术成就奖;2005年 当选“当代百名书画艺术英才”。系列作品分别出展于中国美术馆及国家博物馆,并由荣宝斋出版画集。


栏目列表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