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半唐余事水长流--略述王伯敏教授的绘画创造

来源:默闻轩艺苑 作者: 时间:2022-08-26 点击: 467

02.jpg

 

王伯敏  佳节斋中写平安

  

  半唐老人王伯敏教授是当代美术史学大家,他治史之余寄情于诗书画,“半唐斋里人长乐,壁上云山枕上诗”,数十年来乐此不疲。王老虽以书画为治史“余事”,但他的画笔墨功力之深、境界之高,恐令许多专业的当代“名家”汗颜。他既不出版画集又不张罗画展,对于艺坛的喧哗始终保持史学家的超然态度,这就难免他的画名为学名所掩。

  

  王老专擅山水、竹石,因为这两种题材最能抒发他的磊落情怀。他画山,喜欢在山顶上画读画楼,以览江山之胜,在山脚下画读书楼,以究古今之变;画水,则必添数舟于清溪,上可溯桃源以至山桥观瀑,下能通三江而达九州。画竹,必谓居不可无此君,因其节节虚心,出土便潇洒;画石,则专画苍苔拙璞,以其厚重内美,能与墨君共岁寒。王老的山水竹石,得之大野而发于内心,有浓厚的意趣和郁勃的生命力。品读他的画,可得三美:一是笔墨之美;二是朴拙之美;三是学养之美。此三美浑然一体,使他的画犹如一杯苦茶、一坛陈酿,令人回味无穷。

  

  王老画中的笔墨之美,亦即技法美,主要来自对黄宾虹艺术的长期研究。王老作为宾翁的及门弟子,对他的画学思想以及晚年处于巅峰期的笔墨技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作画,也即以宾翁晚年笔墨为基础,对笔、纸、砚等概不讲究,惟独讲究墨,所用多为自己久制而成的松烟宿墨。他画山水的步骤,往往先勾勒,然后用干笔皴擦,再以泼墨、破墨、积墨、渍墨、宿墨等法层层积染,并点染上石青、石绿、朱砂、赭石、藤黄等色。大局画就,待到九分干时,再铺水以接气、出韵,统一画面。王老铺水时用量大,三五尺画能铺上一杯水,难怪有人将他与擅画焦墨山水的张仃先生,比作《水浒传》中的“圣水将”和“神火将”。铺完水后,将干未干时,又用枯笔在峰顶危岩处勾补几笔,或蘸渴墨在山脊绝崖上擦一擦。最后,用秃笔将漆黑的宿墨点笃在画面最要紧处,再加补几点浓彩以提精神。如此勾、擦、染、铺、点反复多遍,笔迹、墨痕、水韵、色泽既分明又浑融,直至画面出现浑朴苍润、墨色辉映的景象。王老有论画诗云:“麝墨浓如漆,狼毫力似针。无妨怜白水,渴笔长精神。”又有画跋云:“山水之作,以渴笔使其苍;以谈彩使其丽;以渍墨使其秀;以凝水使其清;以铺水使其润,五者之成,要不断实践。”这些皆道出了他的作画心得和艺术特色。

  

  王老立足于宾翁,但不止于宾翁,有强烈的艺术个性。他吸收宾翁的山水画章法,善于在画中留“活眼”,但他画面的疏密与黑白对比,比之宾翁所作更强烈,有许多空隙甚至不着一墨、不点一水,形成了大密大疏、大黑大白的深邃而空灵的意境。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山水画透视“七观法”(即:步步看、面面观、专一看、推远看、拉近看、取移视、合六远),为中国画构图提供了不同的视角;他系统地提出了用水“九法”(即:水带墨、水破墨、墨破水、色破水、水破色、渍水、铺水、泼水、凝水),有史以来第一次将“水法”提高到与“笔法”、“墨法”相并列的地位,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技法理论;他自创没骨山水,以水墨浑融的方式妙写江山之秀,得到“没骨画山山有骨,无心点染墨氤氲”的审美奇效;他擅用“亮墨”,惜之如明珠,并将此极墨的作用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王老在用色方面也独具特色,既继承了宾翁的点彩法,又借鉴了传统青绿山水和近人泼彩法,以色彩来加强画面的氤氲之气和现代感。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他还纯以花青调墨,画过一批别具一格的山水画。

  

  王老精研画法,却又尚无法,认为画到无法才是至法,这与古今大画者相契。在他看来,法不可无,无法则无趣,但“画法原无限,至关天地情。”法如不倚于情、进乎道,则不足为法。因此,他又提出作画要“五到”,即笔到、墨到、水到、意到、神到。王老古稀年后所作,有不少已臻于水墨神化的境地。

  

  王老画中的朴拙之美,源于他的个性、师承和学养。他为人敦厚、内敛,每以常用印“王伯敏钝学”自谦,以不负光阴、以勤补拙来自勉勉人。他遵循宾翁画尚内美的教诲,审美观里包含了史学家的超然目光和艺术家的赤子之心。他认为,作画要有磊落昂藏之气,要有纯任自然的自由怀抱,而这些皆体现在他的画法和创作过程中,并使他的画意趣高华、生动感人。王老有诗云:“吾道心存拙,不以小巧荣。一钱老松墨,写出万山情。”“莫计毫端拙,但怜画有情。丈人求画趣,画趣出天真。”“画图开合藏露巧,密密疏疏意率真。率真画里七分拙,拙到稚时愈有神。”这些莫不清晰地道出了他的审美观和艺术取向。

  

  王老做学问和作画,都非常重视积累,是一个道地的苦学派。他认为,只有积数十年的笔墨功夫和沉思领悟,才可能进入书画艺术堂奥。这好比山樵伐木,他宁用钝斧而不择快刀,因为斧虽钝但力重,能担大任、伐大木;刀虽快却轻薄,只能断枝蔓、得皮毛。王老作画重笔墨,更重理想和感情,对于画中的屋宇、舟船、人物等,从不刻意为之,不计较透视。他曾以山水四条屏的方式来描写梅兰竹菊,将四君子放归到大自然中,与幽壑、松岩、飞瀑、书舍等相为邻。画中的秋菊在比例上高可及屋,似不合理,但正是这样不似而似,才极富生趣,表达出真挚的人文情怀。王老的山水画中还经常出现山街、水街等人与自然和睦相融的景象,这也反映出他朴实、豁达和理想的艺术个性。词宗夏承焘先生曾评王老之诗:“稳健生趣,质而不俚,如其山水之作。”反之也可见,王老之画,画如其诗、画如其人。

  

  王老画中的学养之美,展卷可得、扑面而来。这种学养之美既包涵在他的审美情趣和笔墨技法中,又直接体现在他的大量画跋里。一般认为,文人之画逸笔草草,绘画性不强,但王老的山水竹石,从笔墨到构图,都经历了从“有法”到“无法”的蜕化过程,其中的认知与突破,均得益于学养的催化。苏东坡有诗云:“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说明学养能提升艺术境界,这也是文人画的可贵之处。王老以画识史、以史鉴画,深厚的学问就像一盏明灯,不断使他迈向更高的艺术境界。也正因为如此,国内外评者纷纷赞许其画为“学者妙造”。

  

  唐云先生说,画跋题得好,犹如画龙点睛。王老的画大多有题跋,这些题跋短则数十字、长则数百字,往往信笔写来皆成妙趣,为他的画增色不少。例如,他在丙戌年巨作《一画之图》上题曰:“心淡若无,愚去智生,丘壑内营,以一画成之耳。”寥寥十数字,味同“苦禅”,生动道出了老人对人生与艺术的深刻领悟。又如,他在《江边乐》上题句云:“你钓鱼,我估酒,你吟哦,我煮茶,两人薄暮江边乐,月上三更未归家。”三言两语轻松拈来,逗人生趣。再如,他在《君子与璞相邻》一画中长题曰:“君为墨君,世人称其为君子,其一,虚心;其二,出土后潇洒;其三,能识松梅兰菊为亲友;其四,能与璞相邻。而若璞在世上之所以贵,其一,美在其内;其二,坚贞无比;其三,长年而不暴;其四,不媚人;其五,不争春;其六,与梅兰竹菊为友。是故璞与竹相邻,具十美,令人不得不画,不得不歌诗。”此题跋既写出了画中意,又写出了画外情,体现出老人的志趣和情操。

  

  在画上题诗,诗画相映,更为王老所擅。他的题画诗或述画理、或论画史、或寄情怀、或明心志,内容十分丰富。例如,他自题山水画作:“淡宕云林意,写来薄暮时。华滋宜铺水,留白一章诗。”有意境,有画理,可谓得之天然、成于巧思。又如,他题《湖山图》:“读书卷了画云山,落墨灯前不令闲。淡淡浓浓多是趣,小舟添在水湾湾。”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交融在一起,令人回味无穷。再如,他题《登高览胜》图,一句“登上昆仑舒极目,方知至美在中华”,让人读罢胸襟大开,顿生爱国之情。
   
  王老的题跋得到同行推崇,已故沙孟海、赖少其诸先生,也请他杀青。上世纪80年代初,陆俨少先生在湖州双林作《吴兴清远图》,请王老题诗。陆老设色未完,王老的诗已吟成:“吴兴清远赵公作,今日双林陆老图。画到神飞飘没处,云山肯计笔有无。”

  

  王老早年学西画出身,毕业于上海美专西画系,后又进入北平艺专徐悲鸿的研究生班,他是从绘画实践踏入到史论研究的。他的美术史研究实践性很强,也要求从学者要有创作经验,以免隔靴抓痒。他的整个学术和艺术创作活动,若放在中国现当代学术思想史的背景来看,有更清晰的脉络和独特的意义。20世纪初以来,中国画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如何整理、保护和弘扬这门国粹艺术,引来了知识界的深切关注。许多有责任感和国学根底的书画家纷纷投入其中,形成了一股中国画学史研究热,并产生了一批学艺双携的名家大师,如以画著称而兼治画史的陈师曾、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等,或以画史著称而兼画家的郑午昌、俞剑华等。王老即属于后者,他既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殿军”和集大成者,又是卓有成就的书画家。
   
  曾经读过冯其庸先生的一篇文章,称赞一代鸿儒饶宗颐先生的书画,是代不出三两人的当代真文人画。今观王老的学问、人品与书画成就,当在冯老所言之三两人中。环顾当今学界、艺坛,国学与书画有大成者可各得若干,但学问广博而又精善书画者,除了饶、王等少数几人外,又还有孰?去年底王老三访新加坡,在与笔者谈及饶老时,盛赞饶老学问广博,值得自己学习。回忆2002年,我曾携他亲笔信赴港,请饶老为拙著《香港美术史》题签,饶老对我这个“伯敏兄”介绍来的学生格外关照,除了题写书名,还另赠一条幅字。两老间文人相惜的君子风范竟惠及于我,岂不令人感慨!
   
  

  王老爱登山、咏山、画山,足迹遍及五岳三山。去年底,他还策杖登上马六甲的圣保罗山,眺海咏怀太保公郑和的功德。他晚年结庐于富春大奇山麓,盘桓在黄之久图画里,过着“晨闻鸡鸣勤著述,夜听虫歌思沧浪”的“晚晴”生活。兹拟七绝一首作为结语,遥祝王老身健如松、学艺长青:

            

            研毫每对竹窗幽
        

            著史南山春复秋
        

            松墨凝神思渺渺
        

            半唐余事水长流

 

作者简介:朱琦,1964出生于中国浙江台州。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博士。 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文化参赞。近年出版的主要著作有:《诗情凝固:雕塑》、《佛教美术漫谈》、《香港美术史》、《朱铭》,合作诗著有《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等。
 
 

(此文发表于2008年第12期《美术观察》)


栏目列表
随机推荐